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中毕业会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说明: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惴(zhuì)惴不安   对峙(shì)   呜咽(yè)    荒谬(miù)
B 意兴盎(àng)然   忏(qiān)悔   拖沓(tà)    冗(rǒng)长
C 良莠(yǒu)不齐   横亘(gèn)   眷(juàn)恋   矜(jīn)持
D 豁(huò)然开朗   抽搐(chù)   伺(sì)候    自诩(xǔ)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捷足先登  坚贞不渝  良晨美景  B 老态龙钟  根深蒂固  婉转嘹亮
C 人心涣散  熙熙嚷嚷  长篇累牍  D 一丝不苟  风驰电掣  侧隐之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   的。 
②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著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   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③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   的规律性。
A 统制  关注  臆造      B 统率  贯注  臆造
C 统率  关注  臆断      D 统制  贯注  臆断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对自己见义勇为的事虽然只字不提,但好事者早把这件事当作新闻传扬开去,弄得满城风雨。
B 儿女们这一席体贴入微的安慰话,使李老太如坐春风,十分受用。
C 这篇文章立意高远,内容丰富,全文洋洋洒洒万多字,但却字字珠玑,丝毫不给人繁冗的感觉。
D 老师傅满以为学生会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结果却鸦雀无声,无人问津。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这死水一潭的环境中,使他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B 企业的经营者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和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
C 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D 大家对青蛙捕虫动作的敏捷、准确赞叹不已。
6、填在下面句中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           ,也收获最多。
A 强者在生活中失去最多       B 虽然强者在生活中失去最多
C 生活让强者失去了太多       D 让在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二、(1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
乍雨乍晴的天气,使人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
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
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
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
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选自《黄鹂》) 
7、对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写作者在江南太湖边终于看到黄鹂展现出自己全部美丽后的所思所感。
B 写黄鹂及其他事物都有它们的极致,而且也一定能发挥它们的极致。
C 说明江南才是黄鹂“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D 说明任何事物只要在一定的环境里,就会很容易发挥其极致的道理。
8、下列对文段有关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段运用了排比、拟人、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中求变化,长短错落而不呆板。
B 该文段是作者叙述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
C 文中的“景物一体”是指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
D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文中的意思是:必须有能让事物发挥到极致的环境,才会有发挥到极致的事物。
9、在该文段中作者所悟出的哲理是
 A 任何事物都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
 B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C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D 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是发挥极致的大前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2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