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26道题,约7320个字。

  玉山二中2011届初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赵恭法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这试卷是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展翅翱翔的雄鹰;如果这试卷是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驰骋万里的骏马。只要你自信、沉着、放松,相信你一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 积累与运用(24分)
  1、(1)、海日生殘夜,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人比黄花瘦。
  (3)、李清照《武陵春》中以泪代语述说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言志,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在诗词中抒发情趣抱负。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陆游的“,只有香如故”,表明不管世事如何,始终保持高洁、坚贞的品行;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抒发了对报君恩、建功立业的渴望;杜甫的
  “,一览众山小”表现了遇到艰难险阻时的雄心和气魄。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驽(nú)钝喑(ān)哑静谧(mì)免冠徒跣(xiǎn)  
  B、强聒(guō)不舍辍(chuò)耕襁(qiǎng )褓妄自菲(fěi)薄
  C、遐(xiá)想 睿智( ruì )     怫(fó)然以彰其咎(jiù)
  D、社稷(jì)          伫立(chù)      留滞(zhì)       亵渎(xiè dú)
  3、下列加横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2分)
  A、于丹的讲解生动而精辟,会场安安静静,雅雀无声。
  B、无论和谁讲话,她总是温声细语的,难怪同学们那么喜欢她!
  C、奶奶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
  D、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每到一个城市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吸引了数十万人袖手旁观。
  4、下边不是病句的一项()(2分)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5、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4分)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吸。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高傲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莽撞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跌倒时,它呼唤你_________
  6、综合实践题。(6分)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 《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材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2分)
  (2) 《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2分)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 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2分)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