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试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杨慧芬
  在我国,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和乐就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偏重智育的倾向,现在语文新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创设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美的氛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受教者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氛围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语文课创设美的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如教《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记》可播放配乐的朗读音响;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就可绘制画面图片。这些作法,都能创造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美的追求。
  其次,挖掘美的内容。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寻求教学的乐趣和情趣,然后进行巧妙地设计。挖掘美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体会作品的情感美。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都是现实世界形象的反映。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经过选择和酝酿,用自己的匠心,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祖国山川颂》、《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海滨仲夏夜》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自然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读着这些文章,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感染,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完成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心理位置互换”,将学生引入“角色”。学习《与妻书》,可以让学生体会林觉民在信中洋溢着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体会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而是将儿女之情与革命利益相比较,使对妻子、生活的爱与革命需要统一起来,学生了解了林觉民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便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2、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汇贯通,步步深入,乐趣丛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