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元解读”与“多元解读”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 石义堂
内容摘要:在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片面理解出现了对文本意义漫无边际任意衍生及部分教师“不作为”的现象。本文旨在说明:一、阅读过程中的一元解读与多元解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文阅读教学中,既需要体现读者个性的多元解读,也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创作主旨的一元解读;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敢于和善于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①从这段话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解读作品的策略主张上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明显区别,即: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上,由过去主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意义到现在不仅关注文章内容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同时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文化认同、文化积淀的价值和情感熏陶、艺术审美的价值;在解读作品的策略上,由过去按照教参的“定论”强制灌输的“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多元解读”。 毫无疑问,这样的区别是在总结了以往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它表明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的认识越来越走向科学和全面,也预示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正因如此,当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全国各地的实验区教学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由于“话语权”的回归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初步尝到了语文学习中的乐趣,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教师由于逐步摆脱了教参的束缚和标准化训练的压制而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干;语文课堂教学由过去的“训练场所”逐步变为现在的“对话平台”;更为多姿多彩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冲破了过去语文课外学习模式化的藩篱;语文课程资源得到了更为广泛开发利用……,所有这些变化,都在无声地阐释着语文新课程的巨大的生命活力。
但是,也有隐忧和误区。其中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就是由于对“多元解读”的片面理解和误解而产生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无节制地任意衍生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作为”现象。在跟踪、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