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一、语言应用题。(18分)<br>
1、我国古代的文章典籍中保留了许多的成语,凝练精警,为人们所习惯使用。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2分)<br>
①《桃花源记》:            ②《醉翁亭记》:          <br>
2、写出古诗中与“友谊”有关的一个诗句:              (2分)<br>
3***、观察下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所得到的启示。(5分)<br>
                  答:                  <br>
                                     <br>
                                       <br>
                                     。<br>
4**、在横线上填写日常生活中的谦词雅语(限二字词)(9分)<br>
请人原谅说“     ”,祝人健康说“     ”,求人帮忙说“     ”,无暇陪同说“     ”,向人提问说“     ”,归还物品说“     ”,请人勿送说“     ”,未及迎接说“     ”,请人接受说“     ”。<br>
二、阅读题。(21分+21分=42分)<br>
(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br>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br>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br>
纵观千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br>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了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br>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了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br>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着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的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br>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br>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br>
<br>
5、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2分)<br>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br>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br>
C、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br>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br>
6、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2分)<br>
A、例证法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证法<br>
7、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3分)<br>
答:                                  <br>
                                 。<br>
8*、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br>
答:                                  <br>
                                 。<br>
9、第三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3分)<br>
答:                                  <br>
                                 。<br>
10、“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一句中,“这样的事”指怎样的事?(3分)<br>
答:                                  <br>
                                 。<br>
11**、上一小题中提到“这样的事”,除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请再列举两例。(4分)<br>
答:                                  <br>
                                 。<br>
<br>
(二)拿来与创新<br>
①所谓“拿来”,就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鲁迅先生曾提出“我们要放眼光,运用脑筋,自己来拿”的主张。然而是不是拿来据为己有就成了呢?不,还要创新。创新需要拿来,拿来是为了更好地创新。<br>
②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那么“吐丝”“酿蜜”就是“创新”了。试想若蜜蜂采遍一千朵花,却酿不出一滴蜜来,或者“酿”出来的还是花粉,人们还会像今天这样赞美它吗?蚕、蜜蜂这样的小生灵尚且如此,我们人就更应该懂得“创新”的价值了。若说我们比其他生物高级,恐怕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大脑,我们“运用脑髓”,不仅可以“自己拿来”,而且我们的大脑不是容器,还应借助拿来之物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推出新成果。<br>
③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创新中发展进步的。祖冲之推出圆周率近似值、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的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不是先进的人们努力创新的结果?当然,没有“拿来”创新就无从谈起,正如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丝来一样。倘若一味向前人拿来,只知道惟“传统”是从,而不创新的话,历史的车轮还怎么转动?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摘取科学的桂冠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学习过前人的理论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肯定不止他一个人,只因为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才有了“牛顿三定律”的诞生。历史便记住了这位创造者的名字。<br>
④放眼当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当然也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呢?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来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的花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r>
⑤再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近旁的世界。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是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想这首先便要明确: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会“采花”,更要学会“酿蜜”。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拿来”而忽视了“创新”。学生牢牢铭记:课本如是说,某某名家如是说。于是许多人的大脑便成了“容器”。不懂得独立思考,又谈什么“迁移能力”,谈什么“高能”?<br>
⑥拿来是的基地,而创新较之“拿来”更为不易。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要经过六次蜕皮。然而,若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而且还能“吐丝”“酿蜜”,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想来,那必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般甜美了。<br>
<br>
1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分)<br>
⑴ “拿来”指的是:                        。<br>
⑵ “创新”指的是:                        。<br>
⑶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强调:                    。<br>
⑷ 引用袁枚的话是为了强调:                    。<br>
⑸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的是:                  。<br>
⑹ “向上迈出了自己的脚步”指的是:                。<br>
13、本文除了引用外,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加以说明。(4分)<br>
答:                                  <br>
                                      <br>
                                   。<br>
14、文章③④⑤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br>
答:                                  <br>
                                 。<br>
15**、从第⑤⑥段中抄出一个反问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br>
答:                                  <br>
                                 。<br>
16、第④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2分)<br>
17、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br>
A、人类就是在创新中发展起来的。<br>
B、拿来是创新的基础,拿来比创新重要。<br>
C、全新需要拿来,拿来是为了更好地创新。<br>
D、拿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较之“拿来”更为不易。<br>
三、作文。(40分)<br>
“绿”是广受人们青睐的颜色,它被人们赋予众多的含义。请以“绿”或“绿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br>
参考答案:<br>
 一、1、①世外桃源(或“无人问津”“落英缤纷”“豁然开朗”) ②水落石出(或“觥筹交错”)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逐渐减少。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实行计划生育,另一方面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性发展。4、包涵 保重 劳驾 失陪 请教 奉还 留步 失迎 笑纳  二、(一)5、C 6、A 7、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③有敢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8、“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果调换了,搭配就不恰当了。(如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9、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10、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三个事例或打破沙锅问到底,有坚持不懈探索精神的人。 11、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 (二)12、⑴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⑵借助拿来之物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推出新成果。⑶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强调:拿来⑷引用袁枚的话是为了强调:创新⑸从前人那里继承精华的东西(或拿来)⑹有所创造发明(或创新) 13、比喻论证法。例如用蚕食桑、蜂采花比喻拿来。(或用蚕吐丝、蜂酿蜜比喻创新)举例论证法。如祖冲之推出圆周率近似值、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 14、不能互换。文章第③段与④⑤段之间是按照由远到近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第④⑤两段之间是按照由大到小的范围安排材料的。颠倒顺序后会使论证层次混乱。 15、如:不懂得独立思考,又谈什么“迁移能力”,谈什么“高能”?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了(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16、解释说明  17、C<br>
<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