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40字。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意识
龙川县第一中学 罗丹
摘 要: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剧正是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生命意识的教育迫在眉睫。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健全人格。语文教学在此层面上挖掘自身的学科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拓宽了对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具体阐释为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健全人格。关于生命教育或者类似于此类道德人文层面的理念为何近几年来频频提出?原因在于,消费商品社会的诱惑力导致青少年思想错杂,未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加之社会的进步带给人的压力逐渐加大,因此,青少年承受能力减弱,稍微一点挫折,他们都倾向于极端的暴力发泄甚至结束生命。这些事例每天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上演,屡屡见于报端。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剧正是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作为本身富有丰富内涵人文特性和审美特性的语文学科,在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神圣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范,其次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以前贤为镜照亮自己,从作品的感悟中获得做人的榜样和规范,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导入语的设计。
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1].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之所以把导入语作为渗入生命意识的重要环节,其一是导入语作为课堂的开头本身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其二是导入语它的语言精炼,基本上概括了教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并同时折射出教师自身的经历感悟。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往往可以让学生在十分清醒良好的状态下进入生命的思索阶段,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比如,在我教学铁凝的《哦,香雪》这一篇小说时(小说讲述的是大山里的香雪和火车的故事),针对大山和火车形象,围绕我自身的经历设计了一段导入语:有一个女孩儿,她从小生活在洞庭湖畔,小时候,她总牵着妹妹的手从家门前那条小路去外婆家,日子长了,走多了就厌烦了,因为风景一览无余,她倒很向往小路尽头大山的世界,大山于她,是神秘,陌生的。高中毕业之后,她不顾家人反对,来到了座落在湘西边陲的一所大学,那儿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世界。四年的大学,她踏遍了沈从文笔下的每一寸土地,感受这饱含历史印记的民俗风情,当然,她更感叹着在那片土地千百年始终背着小背篓一步步向前走的朴素山里人的坚韧而有不得已而卑微的表情。身处大山中,她突然觉得,原来山比她想象中意味深长地多,有了让她难以理解的困惑。她想,她该回去了,回到她的家乡,那烟波浩淼,俗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畔。可是,也许是山的情结未能解开,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她离开了沈从文笔下的大山,却又来到了粤北的山区,成为了一个教导一群淳朴的山里孩子的山区教师,她再一次走进了大山,却告诉她的学生们要走出大山。同学们,我就是这位山区教师。毕业工作几年来,这是我在课堂上第一次面对着山外孩子的眼睛,我从山中来,也带了一个关于大山,关于山村女孩的故事。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