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220字。  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夙愿(sù)   褡裢(tǎ)  储存(chǔ)  步履(lǚ) 
  B.抉择(jué)  寰宇(huán)  估量(liáng)  觅食(mì)
  C.驰骋(chéng)  熨烫(wèi)  皈依(guī)  防御(yù) 
  D.雾霭(ǎi)  瞳孔(tóng)  呜咽(yān)  濡养(rú)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殷勤(yīn)  秩序(zhì)  眼拙(zhuó)  衣襟(jìn) 
  B.私塾(sú)  筹划(chóu)  行家(háng)  搀扶(chān) 
  C.镌刻(juān)  板栗(lì)  忙碌(lù)  不屑(xiè) 
  D.正月(zhèng)  怔怔(zhèng)  香喷喷(pēn)  鬼使神差(chā)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悠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B.到我八岁时,母亲认准了让我起步走向成才之道已迫在眉捷。
  C.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
  D.二者作为钢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
  4.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能循续渐进。 
  B.每天黄昏的时候,我都会在迷蒙的暮蔼中奏响《麦绮思冥想曲》。
  C.柜台里竖着耳朵,全神惯注地听着母子三人说话的老板和老板娘不见了。
  D.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5.填入下列各句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颗          落下的种子不会长成树木,但因特殊的条件被催化而       。都过去了,湖畔走不到头的花阴曲径;都过去了,宿舍水房灯下午夜不眠的沉思,还有       的许诺,天真的轻信。告别单纯,从此      地跋涉于泥泞的长途而不怨尤。
  A. 偶尔  成熟  轻易  死心塌地      B.偶然  成熟  轻率  心甘情愿
  C. 偶尔  成才  轻易  死心塌地      D.偶然  成才  轻率  心甘情愿
  6.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     很重要,     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     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     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     说它不重要吗?
  A.也  对于  而且  也  难道     B.都  关于  甚至  不但  能 
  C.都  对于  甚至  也  难道     D.也  关于  而且  不但  难道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偷偷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
  ②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     还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
  ③老板夫妇不但没感到不协调,     把二号桌放在店堂的中央。
  A.如果  虽然  而且     B.只有  虽然  反而 
  C.只有  即使  反而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3分)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代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宋]苏洵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
  D.如果  即使  而且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个厂的领导都很     知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