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090字。
2011年高考复习: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高中教学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重点,而教材语焉不详,更主要的是教材仅仅告诉学生\"知其然\",却不告诉学生\"所以然\",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去判别。
何谓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送李愿归盘谷序》) \"火尚足以明\"的明。(《游褒禅山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种树郭橐驼传》)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原谤》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晋公子重耳之亡》)
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召公谏厉王弭谤》)
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子路……侍坐》)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如,\"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的力和暂。(《崤之战》) \"人皆得以隶使之\"的隶,这里的\"以\"作\"而\"讲。(《五人墓碑记》)
(三) 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何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如,\"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的衣锦。(《越妇言》)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的肉。《中山狼传》)
(四) 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何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驼业种树\"的业,(《种树郭橐驼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伤仲永》),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教材没有讲动词的意动用法,这很好。
读到这里休息一会,给你一道题目享受一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荀子》),你能判定这些词语的用法吗?
二、如何判别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依据前述可知,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动词跑到定语位置不是活用,切切)。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的继。(《触龙说赵太后》) \" 翩翩两骑来是谁?\"的来。(《卖碳翁》)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烛之武退秦师》)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暴露(《勾践灭吴》)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时,还会省落后面的宾语,\"可烧而走也\"的走。(《赤壁之战》)
(三)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何谓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为了\"之意,也就是说动词里含有\"为\"字。高考对此不作要求,课文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