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淮安市复兴中学:纪效飞 2004。9。25
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俗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3初步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5学会做读书卡片。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社戏》,查好字词;备好32开的空白硬纸片;了解课本120—121页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讲故事
二、导入新课
童年时,我们逗过玻璃球、挤过“油”、斗过“机”、砸过铜板┅┅大家玩过这些没有?┅┅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三、作者简介
1、根据课前学生预习过的情况,让学生自主回答有关鲁迅个人和作品方面的内容。
2、指名同学朗读注释①并归纳。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极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互助合作,速解字词。
3、学生快速再读课文,老师引导
﹙1﹚、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课文讲了好几件事,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最好按课文顺序说。[学生讲述,老师板书]
﹙2﹚、你能否给大家说说课文刻画了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你认为最突出的是哪些人呢?﹝双喜、六一公公﹞你能说出一些理由吗?
课文写“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热诚好客)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双喜:聪明伶俐、心细如发、敢于负责、善于为人着想。
六一公公:热情好客、老实厚道、淳朴。
﹝3﹞、组织学生运用主题式,以做简单的读书卡片形式学习课文,主题分为“童心童趣”、“民风民俗”、“精句妙语”、“一群小好汉”“水乡美景”“夜色朦胧”“江南方言”等。〔让学生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学习积累素材的方法〕
五、总结本课时内容
六、布置作业
1、多读课文找出一些好词佳句
2、阅读一篇乡土文章或鲁迅的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讲故事;检查作业
二、品味语言
(一)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二) 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理由。教师预备的例句如下:
1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
2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从地理位置、人口和经济来源三方面介绍平桥村,为写民风的淳朴、生活的自由作铺垫。]
3外祖母很气恼[因不能遂外孙的心愿],母亲便宽慰伊[宽宏大量,怕伤了老人的身子],只有我急得要哭[我急切地盼望去看戏,整体让人觉得看不到戏真可惜]。
4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看不成社戏]。只有我不开口[沮丧,为下文看社戏的高兴心情作铺垫]。
5忽然间┅┅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转机二:少年们和我一同去;转机三:保证不出事]。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识水性的[理由充分,表现了双喜的胆识和智慧]。
6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分工细致、周到]
7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开船的动作显得少年多么能干利落]
8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为下文偷豆作伏笔,也表明节令是夏初]
9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这一段描绘了月夜行船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船行的速度快。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看戏的急迫心情]
10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比喻新奇贴切,有童话色彩,表现小伙伴欢快的心情。渔夫喝彩,从侧面写归航之快,衬托小伙伴驾船本领的高超]
1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好在哪里?原来这是在乐土看的戏,在乐土吃的豆,为的是突出对那夜生活的难忘,对乡间小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表现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 表达方式是写作小说必用的,它可以分为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描写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我们能否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呢?[学生合作补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