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本试题共五大题,21小题,约8870字。  

      合肥八中•2011届安徽名校高三第一轮复习联考卷
  语文试题
  WORD转换及整理  淮南六中语文组 程道流
  联系方式:邮箱 cdl3202@163.  个人博克:http://blog.sina..cn/weixinlunzhe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考试时间:2010年11月27日)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它不断吸收青阳腔、擞剧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独特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世纪之交的黄梅戏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启迪,踏着二度繁荣的艺术足迹,在风格追求方面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例如:《秋千架》的舞台上荟萃了多种艺术形态,意在尝试黄梅音乐剧的风格,把古装题材表现成为一个现代童话,比较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令许多观众耳目一新。黄梅戏的艺术风格也真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
  近年来,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已经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黄梅戏剧目得以用“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观众。而且,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追求上努力突出画面的多义性,尽量强化唱腔的唱歌性和表演的平实性。当这些追求受到充分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渗入舞台时,使得黄梅艺苑更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从艺术角度对黄梅戏的再度繁荣做出归纳和梳理之后,需要立即提出黄梅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回顾黄梅戏几度繁荣的历程,有一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牢记,那就是充分发挥可塑性较大的艺术个性,充分展示轻灵飘逸的艺术魅力,坚持不懈地走艺术变革之路,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创新的目标。回首50年代,《天仙配》和《女驸马》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在传统唱腔基础上,经过增加曲调种类和重新组合各种曲调,并且引进西洋乐器及其配器手法后形成的,那就是艺术变革的成果。到了80年代末,《红楼梦》等作品的艺术变革主要表现在,用轻灵见长的黄梅戏来接纳曹雪芹的博大精深,深化了剧种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剧种的承载容量。这些无不显示出黄梅戏的艺术变革精神。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几度繁荣的经验,积极提倡黄梅戏的艺术变革和创新。黄梅戏的可塑性较强,具备了腾挪转换的剧种优势,但要把这种客观优势转化为主观追求,还需要黄梅戏艺术家们更加灵活地不断强化剧种里适应时代变化的艺术因素,保持与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