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5张,有教案。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什                   模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