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9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王继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讽 朝 诚 地方 面 闻 间
  2、能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语气;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认识故事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使学生在齐读、自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想】
  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欣赏课文mp3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
  以学为主,适当点拨。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的基础上,基本可以理解文意。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优势,以学生自读为主,适当点拨。点拨,主要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排除生字障碍。初读课文,了解文学知识和文章大意。
  2、ppt课件 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声情并茂谈话)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忠勇仁智之士,他们忠心耿耿、心系国运、兼济苍生,良知和智慧驱使着他们勇于向君主进谏。或直言谏诤,或隐喻含蓄。有的获得了英明,赢得了赏识和升迁,有的则引火烧身,丢官弃命,甚至株连九族。说到进谏和规劝,想必大家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许多故事或名言。
  下面,请大家说出关于进谏或规劝的故事、名言或者俗语。
  学生有可能说到下列故事或名言。
  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面对强敌入侵,帮助鲁庄公做好政治准备,抓住作战时机,使得鲁国以弱胜强,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诸葛亮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伐魏前,给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帮助后主安排宫中营中之事。
  商朝时期的比干由于进谏被商纣王挖掉了心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朝名臣 魏征)
  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于行。(俗语)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唐太宗)
  ……
  不论学生说出怎样的故事和名言,老师都从“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于行。”引入新课。
  传统意义上说,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于行。让学生说出预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对此句话的感受:良药蜜口利于疾,忠言顺耳利于行。
  出示(多媒体):
  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蜜口利于疾,忠言顺耳利于行。
  板书课题
  二、借助资料,了解《战国策》和人物。
  1、复习《战国策》
  显示(多媒体):(检测:编订者、篇数、册数、体例)
  《战国策》,作者不详,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左传》(编年体)不同。 全书共12策,33篇。
  (谈话)我们已经做了预习,对邹忌和齐威王肯定有了不少了解,这里是我为大家搜集的关于他们二人的资料。
  多媒体出示并请两位同学来读下面的资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