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220字。

  考纲综述
  《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指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考情总览
  总览近三年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1.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9年高考涉及唐诗、宋诗、宋词,还涉及较为少见的元词,如安徽卷、浙江卷、湖南卷,甚至还出现了清代词曲,如重庆卷。可以说,选材范围继续扩大,但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这样,既开拓了考试领域,又避开了押题的视线。另外,有些试卷所考诗歌的地点都与本省相关,如2006年江西卷所考诗歌的作者杨万里即为本省作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2.体裁多样,题材丰富。
  总体上看,蕴涵哲理、富有情趣的诗歌是命题的首选;清丽淡雅、情景交融的诗歌是命题的主流;短小精悍的抒情诗、充满理趣的山水田园诗和表露深情的送别诗是命题的主要对象。从作者角度看,2009年大纲区以名家非名篇诗词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如全国卷Ⅱ、湖北卷等。鉴于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扩大复习范围,着眼方方面面,真正从根本上提高鉴赏能力。3.考点分布广泛,试题切入角度小。
  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考点除文学常识、风格、形象、意境外,主要表现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考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巧妙切入设计命题:或直接从诗入手,或借助评点设题;或是细节,或是炼字,或考诗眼;或抓景与情、动与静、虚与实的关系;或考查形象、意象、意境的把握;或赏析各种修辞手法等等。如2009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考查了诗歌形象,湖北卷、北京卷考查了诗歌的语言,江西卷、重庆卷等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个考查体现了新课标对鉴赏能力的核心要求。4.考查形式基本固定,分值、题量各有不同。
  诗歌考查总体上仍以主观题为主,除个别试卷(如2009年北京卷),大多都以1~2道主观表述题形式出现。大纲区试卷考查分值在6~10分不等。分值与题量基本保持了各地往年的风貌。《考试大纲》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感情。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考查内容主要有:
  (1)对形象的识别及对其特征的把握;
  (2)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对其作用的分析;
  (3)对意象及其寓意的感悟;
  (4)对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评价。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它是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重点。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我们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一体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简析诗歌三、四两句勾勒出怎样的图景。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明月高照,即使暂时入梦,两岸凄清的猿声也会一声一声地闯入梦境,令他睡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这两句设想朋友离别后的情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刻画景物,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刺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刺,
  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