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90字。
以2010年高考题为例解析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问题
一、学情分析:
学生文章读不懂,盲目作答;答题没有思路,不得分,或者得分很少。
二、教学重点:
点拨学生思维漏洞,提醒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
(一)猜测出题者意图。挖掘出题者所给的全部信息。包含题目,小注。
如2010年全国一卷的《咏素蝶诗》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咏素蝶诗,“咏”字告诉学生这是咏物诗,咏物诗的常见手法是托物言志。小注仕途数起数伏。 作者情感自然与仕途数起数伏有关。
考试题目: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研读诗文。
1、用诗文解题。最忌脱离原文解答。学生一看见陆游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等等。直接套学过的陆游的词,其实,文章的“答案在原文中”,隐含在原文中。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沽酒处就是家,表现出陆游的洒脱和以酒为伴的特点;菱芡就满足,表现出生活的简单、无求;明日又乘风离去,任凭江南江北,表现出其随流东西,处处无家又处处是家的疏放旷达情怀。,
考试题目:如(湖南卷)(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利用上下文,利用已知解读未知。(2010年湖北卷)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相逢草草”学生不解,“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学生明白,运用逆向思维,利用读懂的重新搅乱别离心绪,不如不见,可以推出“相逢草草”,大概是相逢不好,短暂等内容。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学生不解。但是,“应被群仙相妒”被群仙相嫉妒学生理解,可以推断出这是总分,是风和雨的嫉妒,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考试题目: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①通过“群仙相妒”(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