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海燕教案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第三段。
  答案要点:
  ①高尔基在俄语里的意思是“痛苦的”。高尔基要用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为人民的苦难而大声疾呼,所以用了这个笔名。
  ②“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作者当时已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③列宁深知当时革命的退潮是暂时的,新的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所以用这句话来鼓舞革命群众。
二、试读课文
  1.教师作示范朗诵或放录音磁带。
  (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2.向学生说明:“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两个震撼人心的诗句,当时虽经广泛传诵,人们在集会和示威游行的斗争中常常用它们来鼓舞自己。
  3.全体学生齐诵12—16段(“狂风吼叫”到结尾)。
三、介绍历史背景
  散文诗《海燕》不止是反映了1901年前后俄国革命力量和沙皇专制进行斗争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整整的一个历史时期——从1895年开始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为止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动期——革命运动的艺术概括。在这一时期,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1893年列宁来到彼得堡(当时俄国的首都,现在更名为列宁格勒)进行革命活动。两年后,他把彼得堡二十个左右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联合在一起,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列宁和这个协会的领导下,工人开始从经济罢工转到政治罢工,举行示威游行,跟武装警察直接对抗的事件也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9年,参加罢工的工人已不少于22万1千人。1901年初,斗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成为全国性的斗争,在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哈尔科夫、雅罗斯拉夫里、托姆斯克等地接连不断地发生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到处举行示威游行,喊出了“打倒沙皇专制”的口号。
  高尔基在这革命斗争的新高潮中,于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现名高尔基城)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