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10字。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背景]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和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本篇文章篇幅适中,情节曲折,故事性强,适宜学生自主阅读。因此本文教学设想以自主阅读,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简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问题,相机诱导以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释题 ,概括情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一致投票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
(根据单元阅读调查,学生最喜欢本单元的两篇文章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和〈〈我与地坛〉〉。考虑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了〈〈我与地坛〉〉。)
师:这篇小说的题目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为什么我们的编者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果是你选择,会选择哪个题目?
生1:我会选择《最后一片叶子》,因为我不知道常春藤叶是什么样子的,而《两个病人》听起来不舒服,〈〈绝处逢生的琼珊〉〉好像告诉了我们结局,没什么悬念了。
生2:我会和编者一样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因为叶子有很多,为什么会是最后的呢?我觉得它有点吸引人。
师:那你为什么不和刚才金艳萍同学一样选 《最后一片叶子》呢?
生2:因为“常春”这两个字给人非常好的感觉,春天总给人希望嘛,“常春”有希望和朝气蓬勃的意思。
师:金晓晨同学说得非常好,是对金艳萍同学的补充和加深,还有其他选择吗?(停留时间,巡视四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