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880个字。

  5、《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执教者:云霄将军山学校蔡良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
  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背景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资料准备:
  A、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6、《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的特殊历史。
  2、体会诗人在离开北京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离开北京那一瞬间的感受。
  难点:诗句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文学当然在此之列,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虽然在它的背后有着更为险恶的政治权力斗争作为枢纽。今天我们来学习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从中同学们也许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所受的一些遭遇。
  二、作者简介
  食指,本名郭路生,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
  8.《诗两首》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