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考语文综合模拟(一)<br>
作者:lzy3470 联系方式:lzy3470@sina.com.cn<br>
(满分100分)<br>
<br>
一、积累与运用(10分)<br>
1.写出四个常见的由多音多义字组成的词语或成语。(1分)( )<br>
① ② ③ ④ <br>
2.下面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1分)( )<br>
A.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br>
B.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哺导我们学习。<br>
C.初中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都格外珍惜这段时光。<br>
D.梦园世界杯,中国队从西安起飞。<br>
3.下面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分)( )<br>
当今世界,森林面积 ,土地急剧 ,水土大量 ,环境严重 。生态性灾难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危机。<br>
A.锐减 荒漠 流失 玷污 B.锐减 沙化 流失 污染<br>
C.减少 沙化 流动 污染 D.减少 荒漠 流动 玷污<br>
4.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1分)( )<br>
A.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br>
B.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br>
C.我们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br>
D.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生日。<br>
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1分)<br>
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林木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白云中祥和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 , ;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br>
6.写出我国唐代最著名的四位作家及作品。(1分)<br>
① ② <br>
③ ④ <br>
7.根据课文填空。(4分)<br>
①写出两个出自《〈论语〉六则》中的成语: <br>
②《天净沙 秋思》中能表现此曲主旨的句子是 。<br>
③《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 。<br>
④《愚公移山》中移山的目标是 。<br>
二、文言文阅读(10分)<br>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2题。<br>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r>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r>
8.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分)( )<br>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br>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r>
9.根据句意解释下列两个词。(2分)<br>
①阡陌交通 “交通”: <br>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br>
10.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br>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r>
译文: <br>
11.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方框中。(2分)<br>
→ → <br>
12.“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2分)<br>
答: <br>
三、现代文阅读(40分)<br>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26题。<br>
(一)<br>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br>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br>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br>
13.以上三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 。(2分)<br>
14.文中“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句中“基本”二字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2分)<br>
15.“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一句中的“自己的书”“自己的学问”的含义是 。(2分)<br>
16.文中“怀疑的精神”是指 。(2分)<br>
17.这三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2分)<br>
(二)<br>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br>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淘汰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br>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制定国际公约,才能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br>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br>
18.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 。(2分)<br>
19.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br>
本文主要谈的是高科技的 形污染,而对高科技的 形污染则仅例其名,并未举实例。<br>
20.请简要回答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在内容上的异同点。(6分)<br>
相同点 ;<br>
不同点 。<br>
21.文中体现说明文“准确”特点的地方很多,请举出一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在体现语言准确的词语下面加点标出。(2分)<br>
答: <br>
22.防治高科技污染是每个人都应关心的问题。请你针对文章中所提到的高科技污染的某一种类,通过想象,提出一种防治的设想。(3分)<br>
答: <br>
(三)<br>
一个春日的下午<br>
席慕蓉<br>
很小的时候,在南京住过两年。有一次,有人给了我一块石头,圆圆润润的一小颗,乳黄色里带有一种透明的光泽,很漂亮。那年大概是五岁的我,非常喜欢它,走出走进都带着,把它叫做是“我的宝石”。<br>
有天傍晚,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天色已经很暗了,我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想把这颗石头抛出去,看看能不能把它找回来。<br>
于是,我就把石头往我身后反抛出去了,石头就落在我身后的草丛里。奇怪的是,在抛出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开始后悔了,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很愚笨的事,我一定找不回我的石头了。<br>
我果然再也没能找回那颗小石头。草并不长,草坪也不算太大,可是,正如我所预知的那样,尽管我仔细翻寻了每一丛草根,搜遍了每一个它可能会在的角落,我始终没能再找回我的宝石。<br>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自然能记得院子里那一种昏黄的暮色和那个孤独的小女孩在草丛里搜寻时的慌乱与悔恨的心情。<br>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走过不少地方,经历了不少事情,看过不少石头,家里也搜集了不少美丽的或者奇怪的矿石,但是,没有一颗可以替代、可以让我忘记我在五岁时丢失的那一颗。<br>
我总会不时地想起它来,在我心里,它的圆润和美丽实在是无法替代的了。尤其是因为过错是由我自己造成的,是我亲手把它抛弃的,所以,那样的憾恨总是无法弥补。也因此,那一颗小小的原本并不足为奇的石头,竟然真的变成了我心里的一颗宝石了。<br>
当然,有的时候,我也知道这一种执迷本身实在是很幼稚和很可笑的。不是吗?想一想,当年的我若是能在那个傍晚找回那颗石头,在小小的五岁孩童的手中又能保留多久呢?还不是也会和那些早已被我毁坏被我丢弃的童年时的玩具一样,彻彻底底地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一丝痕迹也不会留下来吗?事实不是就应该只是如此而已吗?<br>
可是,就是因为那天的我始终没能把它找回来,它因此反而始终不会消失,始终停留在我的心里,变成了我心中最深处的一种模糊的憾恨,而它的形象也因为这一种憾恨的衬托反而变得更为清晰与美丽了。<br>
因此,得与失之间,实在是不能只从表面来衡量来判断的了,不是吗?<br>
23.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3分)<br>
24.作者对石头丢失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4分)<br>
25.本文通过一块小石头的故事蕴含了一个怎样的哲理?请简要回答。(4分)<br>
26.生活中、感情上你是否曾碰到过类似本文这样的事情?请举出一例,谈谈自己的感受。(4分)<br>
四、作文(40分)<br>
27.题目:说说我的心里话<br>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br>
<br>
<br>
2004年中考语文综合模拟(一)答案<br>
<br>
一、1.答案举例:①称心如意 ②不省人事 ③参差不齐 ④深恶痛绝 2.C 3.B 4.A<br>
5.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br>
6.①李白《望天门山》 ②杜甫《石壕吏》(《春夜喜雨》) ③白居易《卖炭翁》④韩愈《马说》或柳宗元《捕蛇者说》等。<br>
7.①温故知新、学而不厌或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断肠人在天涯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④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r>
二、8.A 9.①交错相通 ②妻子和儿子<br>
10.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br>
11.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br>
12.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br>
三、13.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br>
14.“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惟一条件了。<br>
15.自己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书和学问。<br>
16.不轻信、盲从或迷信 17.摆事实、讲道理<br>
18.高科技污染 19.有 无<br>
20.相同点是:都是谈的高科技有形污染中的固体污染。<br>
不同点是:第二段谈的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近的固体污染;<br>
第三段谈的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远的固体污染。<br>
21.答案举例:①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 ②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 ③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br>
22.“研制代替氟氯烃的无污染的化工原料”等等。<br>
23.写一个小女孩因抛掉石头,寻找不到,而终生遗恨的故事。<br>
24.原本并不足为奇的石头,竟然真的变成我心里的一颗宝石了。<br>
25.得到的时候不加珍惜,失去了才倍觉珍贵。(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了方知可贵。)<br>
26.答案举例:如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未向老人或孕妇让座而使自己遗恨终生。再如因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矛盾影响团结。 感受(略)<br>
四、(略)<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