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70字。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永宏
教材分析
《就任北就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辞,三篇课文各有侧重。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要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其说理的深刻透彻及其丝丝入扣的论证力量;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看看它们是如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演讲辞了,对演讲词的特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因此本轮的教学应该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本文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演讲辞,有必要让他们了解演讲辞的特点及课文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高中学生正逐渐形成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文章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对当前的高中学习和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思考。此外,学生对北大的历史及蔡元培先生作这番演讲的时代背景了解不深,应作出补充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2、探究与活动,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法探究
1、演讲词毕竟是一种在特殊场合下使用的文体,有它的特点。在教学时,以此为突破口,不仅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演讲词。
2、蔡元培先生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今天也有他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在当前的社会意义,将有助于引起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学法探究
1、圈点勾画。演讲词具有针对性强、条理清楚等特点,因此,只要学生能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点,演讲词的内容理解就并不难了。
2、质疑讨论。演讲词总是针对演讲当时的情况而说的,但也有许多演讲词具有普遍的价值,对当今的社会生活也有巨大的意义,这时讨论可以使学生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比较中肯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的高中生,没有人不知道北京大学的,那你们了解北京大学的历史吗?
(补充资料:简介北大历史)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他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在变化失败后,是唯一予以保留的新政措施。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后迁往长沙、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北京。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的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蔡元培在北京的发展史上发挥过世大的作用,那你们了解蔡元培吗?(补充资料:简介蔡元培)
蔡元培: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