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300字。

  触摸经典,借石攻玉——“美文读—赏—仿—评”读写模式举例
  赵克明
  阅读经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滋养生命、诗意人生,这是无庸置疑的;但就语文学习自身而言,自然也包括借鉴经典,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篇章的时候,注重读、赏、仿、评四个环节,形成了“经典读—赏—仿—评”模式。读,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诵读,但必须投入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充满感情地读,真正走进文本之中;赏,是在更多的带感性色彩的读的基础上的理性赏析,要揣摩出文本的妙点、妙道,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仿,就是模仿经典之妙写成一篇文章,不是一味地仿其形,重在仿其神;评,就是把仿写文与阅读的经典篇章加以比较,以检验读写结合的效果。
  下面提供三个实例,仅供大家参考。
  其一:
  ●读●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