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60字。
高一语文总复习文言句子的翻译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文言翻译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同学拿到一个句子不会翻译,而有的同学脱离原句,凭自己的想象来翻译,有的则关键点没有翻译或翻译不准确。那么,文言句子究竟应该如何翻译?它有哪些要求?又如何翻译呢?这一课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二、检查学案(课内文段的翻译)
1.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身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翻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翻译:这是造物者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也是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的东西。
6.洎牧以谗诛,始速祸焉。
翻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燕国才招致祸患啊。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
9.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10.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六国论》巩固性练习)
翻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三、从这些句子翻译中,教师总结出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1.翻译中得分点的设置主要涉及的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型
2. 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留、换、删、补、调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翻译:李家的儿子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翻译: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断,火就不灭。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翻译:今天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多,却以向老师学为耻。
例题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奖惩善恶,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5: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戍边的士卒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有时为了体现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添加适当的关联词语。
例题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出生比我早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那么)我跟从他向他学习。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7: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翻译: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例题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理解断句停顿,向老师学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