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一中2003-2004学年上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李连随 邬月香 2003.10
本试卷共3张11页六大题,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第Ⅰ卷(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漫溯(sù) 倾圮(qǐ) 徘徊(huái) 脉(mò)脉含情
B.彳(chì)亍 给(jǐ)予 袅娜(nuó) 厚古薄(báo)今
C.慰藉(jiè) 寥(liáo)廓 砥(dǐ)砺 强劲(jìng)有力
D.踟躇(chú) 恪(gè)守 熨(yù)帖 浪遏(è)飞舟
( C A.pǐ B.ó D.kè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无精打彩 无上光荣 既便如此 向先进人物看起
B.永垂不朽 创业维艰 参予合作 真闷的慌
C.不克自拔 另人费解 以我看来 雨砸地更猛了
D.大声急呼 天株地灭 不醒人世 镜花水月必竟总成空
(B.与 得 A.采 即 齐 C. 令 依 得 D.疾 诛 省 事 毕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前人论文,曾有“会心”一说。其实,“会心”就是心灵共鸣。这种“会心”是那样美妙和谐,使人无以________,只有颔首微笑而已。
②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和________,就是对于诗无兴趣。
③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________,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________。
A.明状 留连 体现/写照 B.明状 流连 体现/写照
C.名状 留连 写照/体现 D.名状 留恋 写照/体现
(D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火烧着了头发,烧灼着皮肉。他们却忘乎所以,直到把火扑灭为止。
B.他没有学过语法,对什么叫主语,什么叫谓语,可以说是素昧平生。
C.在新的学期里每一位莘莘学子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
D.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D A.改为 “奋不顾身”B.改为“一无所知”C.与“每一位”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这是不对的;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也是不对的。
B.看着这幅绚丽多姿、生机蓬勃的秋景图,不禁使我精神振奋,浮想联翩。
C.要健康成长,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
D.我的家乡在茫茫无垠的蒙古大草原,今年春天搬到了上海浦东新区。
(C A.“过分溺爱”,重复。B.缺少主语。D.主谓搭配不当。)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新诗是五四时始创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我国的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都可称作旧体诗。在现代诗人中也有用旧体诗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这些诗应属于现代诗歌。
B.闻一多,我国现代诗人,主要诗作有《红烛》、《死水》等,提倡新诗的格律化。
C.川端康成,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D.狄金森,英国女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多是短诗,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 D.美国)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文明”与“文化”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只有文明不断发展,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善的追求、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基本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角度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必然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由此来看,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我们说“资本主义时代的文明程度高于封建时代的文明程度”,既意味着其物质生产能力高于封建时代,也意味着其社会组织形式较之封建时代更能焕发人类群体改造世界的总体能力,还意味着它的精神产品及其享受形式比封建时代更加丰富多彩。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由一片黑陶引起,由于这种黑陶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不仅龙山黑陶不同于仰韶彩陶,而且良渚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石器,红山陶俑不同于马家窑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