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题,约7990字。
湖南省衡阳市2010-2011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金鑫
考生注意:
本学科试卷共28道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迤逦(lǐ) 恁地(rèn) 仓廒(áo)
B.肐察(gē) 岑寂(cén) 下乘(chéng)
C.酒馔(zhuàn) 赍发(jī) 彤云(tóng)
D.糍粑(bā) 央浼(měi) 庇佑(bì)
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斟酌 洗练 干燥 垂头丧气
B.尺牍 膨胀 讥诮 数典忘祖
C.发抖 缆绳 幅射 唉声叹气
D.竣工 蜉蝣 幽壑 咬文嚼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刚前往长沙,刚好遇上歹徒在车上持刀抢劫,他挺身而出,英勇地制服了歹徒,好不让人荡气回肠。
B.他爱读书,并且爱做笔记,养成寻章摘句的好习惯。
C.做学问,往往离不开一个“静”字。身处闹市,如能安之若素,亦可以孕育出丰硕的成果。
D.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4.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陆虞候
B.《装在套子里的人》------海明威------别里科夫
C.《边城》------沈从文------天保
D.《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自然科学小论文
5.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诗可不然
②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的异常之早。
③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④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④③①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更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6.对文中划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习惯于走熟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