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20字。

  从“无米”到“盛宴”——谈作文素材的“一料多用”
  宫春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生活即语文”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将语文的触角伸向生活,尤其是作文。的确,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要写好作文,新鲜丰富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素材从哪里来,当然是生活中来。但我们的学生有其高中学生,由于平时学业繁忙,很少有时间关注生活,从而使自己的作文素材贫乏,作文时常感到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凑成一篇,也是内容干瘪,毫无文采。真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解决学生作文“无米”的现状一直是语文老师长期的工作,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也困惑很久。经过实践探索,笔者以为,利用有限的生活经历、阅读实践、教材文章,提倡学生一料多用,不失为一个解决此难题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一料多用”,写好作文呢?
  首先,掌握一定量的素材,并对素材做深入研读,挖掘出材料的深意,为作文作好积累工作。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高中课本里的名著名篇。因此,选择几则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由此及彼,深入研究相关材料,不怕没有好的素材。比如,苏轼这位历史人物,考生们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外资料中都对他有所了解,如果我们能对他的一些相关材料做深入探究,就会得出很多有意义的角度。例如:
  (1)在赤壁,孟德低吟悲歌,周瑜谈笑风生,而苏轼的故国神游才最潇洒,白发与月光相辉映,浊酒与江涛相融汇。——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仍应高扬精神的旗帜。(《纪念》,2005年广东作文题)
  (2)苏轼在饱受打击和屈辱后,忘却所有的失意和痛苦,铭记的却是世间的真情和美丽,不然,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洒脱?(《铭记与忘记》,2005年全国作文题)
  (3)生命中,我们常常忽视自家门前的栀子花而徒然想象邻家的繁花满园。提到苏轼,你想到的定是他的文采豪情,佳作美名,相形见绌的是自己生命的苍白渺小,然而你忽视了他生命中的伤痛、苦涩和悲哀,同时也忽视了属于你的栀子花。(2006年山东作文题)。
  语段(1)是江苏轼有关赤壁的词、赋融为一体的思考,语段(2)是由其诗而来,语段(3)则取自他生活经历的坎坷,仕途路上的风雨。尽管三篇文章题旨不同,但所用均为苏轼的材料,而且,由于小作者思考的角度不同,其运用也就合情合理了。
  由此可见,运用同一素材,不是拿来就用,而是如鲁迅所说:“运用脑髓,放出光光”来拿。这样的拿来,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其次,根据作文要求(话题、题目、引导材料)选好论证角度,写好事例所要论证的道理。议论文中,任何事例都只能是以特殊证明一般,以特例证明普遍规律,因此,要写好“一料多用”的典型片段,必须结合所给话题,确定好论证的角度,写好事例所要论证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准材料与作文要求的契合点,使我们的文章首先“切题”。
  王栋生老师在2008年《人民教育》上曾撰文《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指出了作文教学的困境,认为目前教学存在一种“套板反应”。他以“屈原向我们走来”为例,作了如下精彩的描绘: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