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学案(21套)
《我的五样》教师版5.doc
《赤壁赋》作业教师版12.doc
湖心亭看雪21(教师版).doc
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师版7.doc
江南的冬景教师版16.doc
教师 始得西山宴游记21.doc
教师版《前方》14.doc
窃读记学案教师版17.doc
劝学学案教师版6.doc
让我许个愿学案教师版11.doc
师说教师版8.doc
十八岁和其他教师版3.doc
晚游六桥待月记教师版15.doc
西地平线上19.doc
想北平13 .doc
像山那样思考学案教师版22.doc
站着读跪着读20教师.doc
专题二 面朝大海教师版成10.doc
专题二 沁园春1.doc
专题三 再别康桥9.doc
专题一 之相信未来2.doc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
编写:朱丽华 审阅:卞建容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毛泽东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二、背景资料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诗余”“长短句”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 词牌名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词按字数分为 小令 、 中调 和 长调 。
三、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 寥廓( ) 浪遏飞舟( ) 百舸争流( )
峥嵘( ) 橘子洲头( ) 挥斥方遒( )
2、解释下列词语
寥廓:
峥嵘:
意气:
激扬:
四、质疑讨论
①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诗人所回忆的“同学”“书生”怎样的形象呢?
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情怀奔放、关注现实、追求理想
②纵观全词,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在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对人生积极追求。
五、迁移创新(完成时间:20分钟 完成时间:2010-09-01)
1、下列加点字或词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惆怅(chóu chàng) 遏制(è) 褒扬(bāo) 万户侯(hóu)
B.峥嵘(zhēng róng) 遒劲(qiú) 遨翔(áo) 岁月稠(chóu)
C.沧茫(cāng máng) 百舸(gě) 尽管(jìn) 竟自由(jìng)
D.寥廓(liào kuò) 伴侣(lǚ) 携带(xié) 橘子洲(jú)
2、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
C.这句话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可见苍茫、寥廓的大地上不自由的国家与人民让诗人爱
专题三 韵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编写:周小月 审阅:卞建容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2、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二、背景资料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三、预习练习
赦免(shè) 憨厚(hān) 教学相长(zhǎng) 璞玉浑金(pú)
号啕(háo) 祛暑(qū) 镂骨铭心(1òu) 颐指气使(yí)
纤细(xiān) 跺脚(duò) 白雪皑皑(ái) 如火如荼(tǘ)
横祸(hèng) 凛然(lǐn) 自出机杼(zhù) 接踵而至(zhǒng)
四、质疑讨论
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
明确:所谓明天,就意味着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明天只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诗人在明天所向往的,正是他今天追求而得不到的。所以只好把希望寄托到明天。
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二字?“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世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而诗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宣告,是精神上的。从诗人的祈愿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质朴的善良与真诚,也感受到了他质朴下的清高与骄傲,理想与现实对抗的痛苦!
③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
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愿,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所以后一个“面
专题三 韵
《再别康桥》
选题、编写:周元恩 试做、 校对:周小月 审阅:卞建容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背景资料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于泰山脚下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以为,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再别康桥》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如今诗人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预习练习
给下列加点注音
荡漾( ) 青荇( ) 浮藻(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笙箫( ) 河畔( )
四、质疑讨论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