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6260字。

  成都市2010~2011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第l页至4页,第Ⅱ卷5页至8页。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第l卷的机读卡和第Ⅱ卷的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撤销    挡箭牌    席不遐暖    宁缺毋滥
  B.逡巡    绕弯子    充耳不闻    口密腹剑
  C  屠戮    座右铭    罄竹难书    百废俱兴
  D.潦倒    渡假村    直截了当    向隅而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久沿着长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到葛州坝水利工程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 沿江两岸丰富的民族文化,品位别样的风土人情。
  B.在学校阅览室,有一位老师最受同学们爱戴,她对每一个来读书的同学,脸 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感同身受。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班要想取得好成绩,全班同学必须精诚团结, 用全班同学的集体智慧去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D.对自己吹毛求疵,则可以理解为自律甚严,或许能获得他人赞赏;若对别人 也是如此,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厌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络词汇逐渐融入生活,成为流行语,网络词语“给力”“灌水”等,对于大 多数青年人是十分熟悉的,并在自己日常口语交际中运用的。
  B.这次高中新课程短训班的学员,除成都市各高中教师、教研员、分管领导外, 还有来自重庆等省市部分高中教师、教研员也参加了学习。
  C.建国后把主要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的作家巴金,在总结自己写散文的“经验”  时说:“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D.因西博会召开,本路段车流量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为保证参展单位和游客 顺利出行,经市交管局决定,对本路段交通采取分时段单行措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爰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昧,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