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专部 温丽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师生和则教育兴.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兴”.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首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以《新课程》为标准,充分发挥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肩负起培养个性、促进人充分而且自由发展的时代使命。
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呢?一般人最直接、最朴实的理解是: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其实,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更聪明。实际上,并不是任何一种教学都能使学生获得智慧的,拙劣的教学甚至能使学生“越学越蠢”,拙劣的教学使学生只学会人云亦云并形成妨碍前进的某种思维定势。追求让学生更聪明的教学目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是现实的,是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的目的。教学应让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还应让学生更聪明、更聪明、更高尚,使人更有价值。或者说,教学是为了使人“增值”。
怎样才算提高了人的价值呢?为了人这一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从学生出发,并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又以学生的发展来检验其教学效果:他们由于你的教学而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了吗?马克思主义重视人,唯物史观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着人们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反思,长期被拒绝使用并误认为是资产阶级专用语的“人文”一词,渐渐被引起关注。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素质教育工作中去,首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在法律上它是一种权利,在道德上它是一种尊严,在心理上它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是兴趣、气质、性格等。据此,所谓尊重学生人格就是要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在道德上予以尊重,在心理上予以理解与关怀。
“后进生”与优等生甚至与教师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的。由于某些“后进生”往往有些自卑心理,因此在人格上特别需要尊重,更应该千方百计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课堂提问时不能只是叫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应尽量设置一些那些“差生”基本能作答的问题,努力发现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就算是回答错了也得至少说声“请坐下”,而绝不能挖苦讽刺,作为教师理所应当明白,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提问本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而我们为人师
表的却怎么反而不懂得尊重学生呢?
二、理解激励学生
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家长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过去陈旧的一套去要求学生,从来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做。比如,学生喜欢快乐的童年,要独立自主,而教师、家长都一味地要求学习,管头管脚,培养成一头驯服的羔羊。教师、家长为什么一定要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是由于教师、家长缺乏理解所造成的,而克服这一错误倾向,只有角色互换,将心比心,把学生当作人来理解才能激励成才。
语文教学其实是学习做人、使人思想成长的一门艺术,教师的每一堂讲解,每一个提问,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等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有一次,一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您待我们很好,从不摆架子,我们也敢于对您说真话。可是我在老师眼里并不是一个好学生。”说句实在话,这个学生平时一直不爱做作业,让我很头疼。这次,看了他偶尔交来的日记,我很高兴,并在他的本子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你这样信任老师,我很高兴。在老师眼里,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真的,你很有前途。老师喜欢你敢于坦言的个性,喜欢你一手漂亮的字……”并在班里表扬了他敢于向老师讲心里话。渐渐的,他变了,上课积极发言,课后的作业也开始交了。这么一来,做作业和批作业就成为一种人文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志趣相融、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在这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是那么地默契,是最真诚的朋友和伙伴。在这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普通的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
三、用宽容之心悦纳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