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背影》里的“背影”解读
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蒋济永
朱自清的《背影》以其文风的朴实、细腻、流畅和情感的真挚、深切而享誉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在现当代中学课本中也列为必读课文。然而,“朱自清为何以‘背影’为题”?语文界和评论界的见解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作品前、中、后四次都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其中有三次都围绕着那次难忘的、买橘子的背影来写的,并且开头和篇末点题照应,因而,以“背影”为题,主旨明确,题意也恰当。一种是认为这是作家创作新颖性的表现:“《背影》的着力点自然是父亲,但作者不正面写他的肖像,也不描摹他面部五官的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背影。”①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解都带有就事论事的特点,它并未从作家深层的创作动机去揭示。第一种理解,其逻辑形式是:作品都是围绕“背影”来写的,所以作品应该以“背影”为标题。此一逻辑并未进一步追问:作家朱自清为什么能选择“背影”作为表现对象?第二种理解虽然抓住了作家创作的独特性,但无法回答作者为什么能选择如此独特的写作角度?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朱自清独特的创作心理和他一贯的创作风格问题。朱自清为什么能选择“背影”这一独特表现角度?从《背影》文本本身的描写来看,《背影》所写的四次“背影”中,除了一次写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外,其余三次都是写父亲为买橘子而爬月台的“背影”。然而,为什么爬月台的“背影”使作者感动得流泪,并在时隔两年多还念念不忘?作者在描写这一“背影”时体现了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细心,“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体贴,“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不强壮有力,“他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按照传统理解,父亲形象应该是:有责任心、粗心、强壮有力量、大方,而在《背影》中我们看到的父亲形象则是:事事不放心、心细、不强壮、体贴入微。这样,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这一充满母亲般的慈爱情怀深深感动着作者朱自清,以至时隔两年后依然印刻在作者心里。然而,作者为什么把父亲写成一个母亲般的父亲呢?传记材料表明,在现实中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带有浓重男权主义色彩的男人。据有关传记记载,朱自清与父亲曾有过龃龉。他曾告诫弟辈不要接触妻子以外的女人,原因是父亲娶妾,导致家庭失和,使得家境每况愈下。父亲曾写信指责朱自清没有管好妻子,带有浓重的旧式家长礼法色彩。1921年,朱自清为缓解矛盾,一度回扬州中学任教,但父亲又通过校长支走了他的全部薪水,加上与学校一些同事关系的不融洽,迫使他带着妻儿奔赴宁波、温州等地教学谋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