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20字。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祖国土》教学案例
设计指导思想及方法
《祖国土》属第一专题“祖国土”中“颂歌的变奏”板块,本课拟围绕板块标题——“颂歌的变奏”中的“变”字来展开教学过程。
第一,以朗诵为基本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涵咏中寻找作者在遣词用字方面的与众不同,借此体会作者对祖国深沉而复杂、亲切而直接的爱。
第二,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过程中将指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来感受此诗“变奏”之“变”。
第三,回归十四行诗的表述特色。外国诗毕竟是外国语言文化的结晶,反映着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特点、诗歌传统、价值观念与审美心理,在诗体形式(此诗使用的是“十四行诗”)上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运用“知人论世”法来了解诗人为何要选择“变奏型颂歌”来表达对祖国的挚爱。
教材及学情分析
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了梳理:第一板块“江山多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家园,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此之谓“颂歌”的“变奏” 。
一、文本分析:
苏联女诗人阿赫马托娃一生命运多舛,因遭受不公正的批判,对民族国家有着深刻而犀利的思考,坎坷命运使得她的诗歌呈现出“浸透了记忆,是心灵的历史”的特点,《祖国土》正是女诗人心灵的独白。
诗人曾提出“用自己的语言写作”,这种文学语言观在《祖国土》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阿赫马托娃抛却常人惯用的对祖国的豪言壮语、甜言蜜语,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祖国土”这一被无数诗人热情讴歌、被无数海外游子奉若至宝的意象在阿赫马托娃眼里褪去了耀眼的光环,回归到本质,它就是“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甚至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是在诗歌简单朴实的话语中形成一股内在接续的暗流,感情潜藏在她精心构筑的的话语或意象背后,内敛而矜持——“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最后两句表面上呈现出断裂的表征,但其实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诗的语言产生于同感觉碰撞的一霎那,而不是用积淀下来的具有特殊意蕴的词汇去填补感觉的空白。阿赫玛托娃的诗揭示了人类心灵最隐秘、最容易触动而又似乎无法言尽的那种直觉,读者的情愫不能不为她的诗牵动,并且唤起心中对于神秘的那种永恒的向往。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放在“颂歌的变奏”板块最后一课,继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后,学生已经对“颂歌的变奏”这一标题的内涵有了一些感受和认识,所以,可以在学习这首诗的同时联系前三首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颂歌的变奏”这一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肯定会碰到“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所以需要教师流畅引导和灵活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这一诗歌作为“颂歌”的与众不同。
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人所处时代的特点,理解诗人为何选择“变奏”这一特别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印发资料高尔基《忏悔》节选,以对比阅读。
二、预习《祖国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在第一个专题“祖国土”中,七位作家用不同的文笔、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