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梦溪笔谈》二则的思维与表达
一、基本情况介绍
1、关于作者
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精湛的研究,特别是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沈括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综合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2,关于《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主要记载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十一世纪我国科学的辉煌成就。据统计,该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就有二百余条,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内容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及工程技术相当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些科学发明创造,已经列于中世纪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因此,《梦溪笔谈》成了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不刻意于文字雕琢,却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课文所选两则,一叙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一谈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都有相当可靠的科学根据。
3,关于课文
  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们刚叫了“三声夸克”,挥手告别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
  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让我们走进这个迷人的世界看看···
“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
  本文属笔记体散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