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30字。

  《神的一滴》学案
  枣庄八中宋浮莲
  内容感知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9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他自称是“风雪和风雨的观察员”。1845年7月4日,他拿着一把斧头,独自来到离波士顿不远的瓦尔登湖湖边,借埃默森的一块荒地,为自己盖了一间小木屋。他曾写道:“1845年3月末,我借来了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他在这个被埃默森称为“神之滴”(神的一滴泪水)的湖边打猎、种豆、伐木、捕鱼、收获,也在湖边倾听风声,观察四季的物候变化,沉思人生和抚慰灵魂。梭罗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联结在一起。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神的一滴》选自《瓦尔登湖》,有改动。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
  咬文嚼字
  1.字音
  蓊郁(wěng)    峻削(xuē)    鼓噪(zào)    吞噬(shì)    涟漪(yī)    深邃(suì)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语
  蓊郁:草木茂盛。
  涟漪: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
  黑魆魆:形容黑暗。
  三维目标
  1.理解具体的描写叙述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学习准确生动地描摹景物的写作方法。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4.探究与活动,深入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用心灵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识。
  6.了解作者回归自然、纯化灵魂的思想感情,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师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多媒体课件显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是谁的诗呢?
  生(齐声)陶渊明。
  师他的诗和为人有什么特点呢?
  生他的诗“自然”,他的为人“质朴自然”。他的诗大多写的是自然田园风光,而且写得相当朴实率真,不事雕琢,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首先是一位自然之子,所以才写出美而醇厚的自然之诗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位外国的自然之子的作品《神的一滴》。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哪位同查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自然之子?
  导语设计二
  师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课文《神的一滴》即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今天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近瓦尔登湖,去领略“神的一滴”的风采吧。
  推进新课
  整体感知,合作学习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生我来!梭罗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54年,出版了这部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的文学名著《瓦尔登湖》。
  师说得很详细。综观全文,为什么会有人建议“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生因为瓦尔登湖太美了。
  师美就可以说是“神的一滴”?黄河长江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