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下面我们说说语言运用的第二方面,要鲜明。鲜明包括四项内容:<br>
第一,对象、时间、空间要鲜明。这就涉及多重修饰限制成分的排列。<br>
第二,是指范围、程度要鲜明。比如口语表达中的重音和停顿的处理。以前考过“你说不过他也得说”这道题,停顿不一样,表意就不一样。那年高考要求,问如果是一个人说应该在哪儿停顿。如果是一个人说,当然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要是两个人说,就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这是停顿。还有重音。<br>
在口语表达当中,重音是有表义作用的,重音不一样,强调的范围就不一样。高考当中不是也出过这样的题吗?这道题是讲“一个月就生产了500台机器”,假如我要强调它生产了很多,重音就放在“500台”上;如果觉得生产得少,就把重音放在“就”上。这样,表达就鲜明了。<br>
第三,情感和语气要鲜明。一个句子,用什么样的语调,是平直的、上昂的、下降的、弯曲的,情感和语气就不一样。另外是句式的选择。我说:“你应该这样做。”这是肯定语气。如果我要加强语气,就可以用双重否定形式来表达,“你难道不应该这样做吗?”或者“你不能不这样做!”这样,就比刚才的陈述句的语气更鲜明强烈。<br>
第四,就是能够判断歧义的产生,并且有办法去消除它。既然要让语言的运用鲜明,就要尽可能避免产生歧义,那么就应该明白产生歧义的原因是什么。<br>
出现在口语表达当中的同音的现象,会产生歧义,比如“期中(终)考试”,“中”“终”同音,可能是一学期当中的考试,也可能一学期最后的考试。口语表达中,由于重音位置不同也会产生歧义。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停顿的位置不同,也会产生歧义。这是说口语表达。<br>
在书面语当中,哪些情况会产生歧义呢?<br>
一是由于词语本身的多义性会产生歧义。比如“挤多了”。“挤”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挤多了”可能就是说拥挤,也可能说挤压出来的东西量比较大。再比如说:“车上的人多半是八中的学生”,“多半”有人多的意思,也有可能的意思,那么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个是猜测,大概是八中的学生;还有一种就是,车上多一半的人是八中的学生。这是由于词语本身的多义产生了歧义。<br>
词和短语的同形也会产生歧义。比如“他有什么来头”。“来头”可能是个词,就是后台;这个“来头”也可能是个短语,就是值得来的原因。于是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一个是疑问,他有什么背景啊?后台是谁啊?一个有否定的意思,他根本就不值得来,不应该来。<br>
由于词类不同,也会产生歧义。比如说“饭不热了”,这个“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能是动词。如果是形容词,意思就是饭凉了;如果是动词,那就可以理解成饭不用再加热了,这样吃就可以了。再比如,“他爬过山没有”,这个“过”可以是趋向动词,说明他爬山爬过去;也可以是助词,表示爬山这件事已经经过了。词类不同,理解的结果就不一样。<br>
另外,结构层次不同也会产生歧义,比如“她踢了三十个毽儿”,一种理解“三十个”是“三十次”的意思,它是用作补语的,也就是她踢了三十次;还有一种理解,“三十个”是毽的定语,那么“三十个毽儿”就是偏正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她踢毽用了三十个毽子来踢。这是由于结构层次不同而产生的歧义。<br>
短语与句子内部的结构方式不一样,也会产生歧义,比如“翻译小说”,它的关系一种是动宾关系,一种就是偏正关系。如果是动宾关系,“翻译小说”就是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在翻译小说;如果是偏正关系,就是强调这部小说是经过翻译以后的小说。<br>
主被动理解不同也会产生歧义,比如,高考有一年考过,“开刀的是他父亲”。尽管这道题引起过争议,但它还是给我们在语言运用方面一些启发。对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他父亲病了,正在动手术,另一种是他父亲是外科医生,正在给病人做手术。“开刀的”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关系。<br>
另外,词语限制的范围理解不同也会产生歧义,比如有一个通知:“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这句话理解的关键在于“你单位同意”和“由我们来解决”这两个词语所限定的范围。我想,这段话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