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250字。
高考文言实词复习(1)
文言文实词120全部复习2010年高考
上次我们学习了两个虚词,这两个词的考试频率是相当高的,以2004到2007三年为统计点。
2004-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考实词、虚词情况一览表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实词 虚词 实词 虚词 实词 虚词 实词 虚词
全国Ⅰ 失、募、祠、挠 / 善、尚、视、多 / / 之、焉、所、为 至孝、祷请、
访问、行旅 遂、因、以、而
全国Ⅱ 讼、暴、谨、诘 / 匿、意、拜、阿 / 辩、啖、谏、属 / 凶、白、诺、箧 而、因、为、以
福建 易、诚、数、贷 于、为、以、因 去、宗、适、或 之、若、且、其 累、穷、工、没 为、以、而、焉 私、第、
弄臣、用事 其、且、所、乃
天津 信、进、节、汲 则、于、而、之 迫、牧、引、修 乃、以、为、其 谋、治、趋、校 于、之、而、与 课、属、及、诣 所、其、乃、以
辽宁 举、然、烛、武 以、于、而、之 听、属、诣、慕 乃、因、则、以 恒、喻、讽、遽 为、于、之、以 投、济、虞、尚 乃、与、为、若
江苏 爽、刑、伺、趋 / 遇、责、绚、麾 以 谢、辞、引、数 为 胜、夺、沮、更 之、而、乃、以
重庆 充、遄、载、容 者、于、以、所 堪、袖、拜、少 其、则、而、之 责、间、质、克 以、其、与、而 次、节、勒、及 且、所、乃、之
北京 正、踵、唱、察 至、之、咸、以 致、徒、逮、委 见、已、之、乃 相、扬、诛、与 更、之、以、相 数、除、市、两 为、若、因、乎
上海 过、访、雅、矜 以 冠、跻、盈、排 / 知、平昔、
冀、峻 以 名、畜、诚、正 为
广东 质、善、玩、录 而、以、所、于 周、诣、谢、食 以、因、乃、为 拜、候、爱、谓 与、且、与、而 固、巧、是、多 于、之、则、其
湖北 霁、数、式、以 / 徒、甚、
纠、羁旅 / 鄙、要、易、适 以、所、而、之 暴乱、除、
闲、趣 为、且、乃、也
浙江 忝、期、畏、衰 乎、且、以、焉 质、贵、畜、陵 也、而、其、于 胶、除、虞、条 则、以、且、之 家、坏、知、可 其、以、而、乃
湖南 害、体、倡、度 之、其、则、于 齿、陈、间、薄 乎、以、而、与 游、悉、怪、缪 之 升、登、狎、阴 以、其、而、于
全国Ⅲ / 其、之、因、以 徒、敏、谒、窃 之、遂、以、且
全国Ⅳ 辍、举、迁、资 及、为、乃、之
山东 奇、适、减、坐 而、以、之、与 廷、践、假、征 为、者、而、以 无聊、生产、
自觉、生平 以、其、乃、与
江西 济、完、
延、比岁 而、以、之、于 省、烂漫、
僻、赚 以、者、之、与 坐、令、
请假、为狱 且、也、因、以
四川 治、私、状、居 以、乃、其、为 辞、堵、致、延 于、乃、以、而
安徽 遗、示、效、厌 之、而、则、者 要、责、询、资 以、于、其、之
海南
宁夏 孤、城、济、期 /
而,考了21次,以,考了37次,之,考了25次,于考了14次。(以80次计算)
实词则不然,年年都有不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
一、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对于有理解难度的实词可以借助联系旧知、语境推理、语法分析三个方法来解决。
二、解题方法
1.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结构分析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