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字。
《马嵬》教学设计
台山市教学设计参评稿件
课 题: 《马嵬》(其二)
学 科: 高中语文
所用教材: 高二 年级第 5 册
设 计 者: 刘 颖
单 位: 台山培正中学
2010年9月24日
教学设计正文
课 题 《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诵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按照四个步骤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
在高考的古诗歌鉴赏中,咏史怀古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类。当我们看到一首咏史诗时,我们该怎样去鉴赏它呢?今天,我们就以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其二)为例,一起来学习一下怎样读懂一首咏古诗。
(二) 、概念——咏史诗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咏史诗词有哪些?
《赤壁》《题乌江亭》《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
总结这些咏史诗词的特色: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如何鉴赏咏史诗
弄清史实 → 体会意图 → 领悟感情 → 分析写法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