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630字。
2011高考二轮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来说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
(1)(2)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该题取答区间在全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交代乌米连续第七个年头在海边唱着歌等丈夫和孩子归来,从不间断,这种坚持,这种不懈,只能概括为“坚忍”或者“执著”;后半部分着力写她充满希望、喜悦、快乐,所以只能概括出“乐观”。由于题目要求概括出人物性格特征,所以一般性的表心理活动的词语是不太合适的。
答案:(1)坚忍(执著)(2)乐观
2. 指出第⑤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说明景物描写所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段中“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这句话非常重要,它暗示考生,这里所写的一切景物都跟“形成气氛”相关联,那就只能是“烘托”。除此之外,写景还讲究顺序,前半部分由近及远地写,后半部分由远及近地写,有条不紊。
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决斗
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性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比如意志,比如觳力。一来二去,也使见出了高低。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