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930字。
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富士康“跳楼门”事件解读
【事件回放】
5月25日凌晨,富士康深圳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19岁的员工李海跳楼身亡,这是今年以来该集团第11宗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9死两重伤。事件发生后,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于5月26日中午亲赴深圳,邀请境内外近300名媒体记者参观此前高度封闭的富士康工厂,并面对公众三鞠躬致歉。可是,鞠躬和道歉并没有阻止悲剧继续上演,当天晚上(26日23时左右),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D2宿舍楼再度发生跳楼事件,一男性员工当场死亡;27日凌晨4时左右,又有一位20岁左右男性员工在富士康鸿泰职工宿舍区割腕自杀,送龙华人民医院紧急抢救后,已无生命危险。
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深圳市为此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门工作小组。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则在5月26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富士康接连发生员工坠楼事件深表遗憾和痛惜,希望相关企业更多地关心员工。5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亲自带队,前往深圳就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事件展开为期一周的调查。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深圳主持召开座谈会,分析富士康事故频发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5月30日下午,汪洋专程来到深圳龙华的富士康调研,指导处置员工连续跳楼事件。
【相关链接】
一、富士康公司简介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8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2008年富士康依然保持强劲发展、逆势成长,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跃居《财富》2009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
二、知情人眼中的富士康
(一)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据称,富士康员工薪资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加班按劳动法规支付工资,免费提供工作餐、住宿,依法购买保险,享有国家规定的假期……深圳市总工会未发现富士康存在强迫加班、严重超时加班等违反劳动法规现象。
统计数据表明,富士康企业基层员工每月流失超过2万人,占职工总人数的5%。富士康许多员工认为,这里“不尊重人”“把人当做机器”“劳动强度太大”“如果不加班,待遇也高不到哪里去”……
(二)人际关系“冷漠”
许多员工认为,尽管富士康称企业理念为“视员工为第一宝贵财富”,但事实上,员工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非常紧张、冷漠;随便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甚至记过,所以心里有话也不会去找主管说,也没时间与工友交流。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23岁的贵州籍员工蒙景迪与今年年初跳楼身亡的马向前住同一个寝室,平时基本上没有交流,蒙景迪住了7个月,还不知道另外9名室友的姓名。马向前出事前曾在床上躺了3天,竟然没有一个室友过来问一声,只是有人看见他大把吃药。
(三)员工难以融入社会
富士康目前在深圳共有42万多名员工,仅在龙华厂区员工人数就超过30万人,其规模堪比一座城市。实行“围墙管理”的富士康,尽管在厂区内建有一些商业、文化等设施,但远远不能让员工完整地融入社会。许多富士康普通员工空闲时的去处,除了宿舍,就是大大小小的网吧和小吃摊。
【观点解读】
一、人情冷漠的“企业文化”
在一些中国代工企业里,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达到极致,“效率”成为企业的全部,“人”只是沦为企业追逐利润的“智能零件”。服从管理、按劳取酬,除此之外,人的情感需求、精神追求均不在企业考虑范畴。23岁的贵州籍农民工蒙景迪,住了7个月,还不知道同寝室其他9个人的姓名……试问,在这样的企业里,年轻的工人怎能不感受到一种被抛于荒漠般的侵入骨髓的冷漠和孤独?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又怎能不造成员工的精神危机?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精神压力
经济快速发展,房价节节攀升,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引发许多矛盾。人是社会动物,无论是婚姻、家庭,还是工作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居高不下的房价让普通人买房已经成为“梦幻泡影”,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如意就会形成压力叠加。正是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因素,对人们造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十三跳”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值得关注。
三、城市边缘人的生存困惑
许多人怀抱改变命运的梦想走进城市,却在事实上被人为的户籍制度阻挡在城市之外——不管是在精神上、阶层上,还是经济上。他们承担了这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国家最繁重的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自己却成了既不是城里人又不是乡村人的农民工,挣扎于都市边缘。这些至死都没能融入他们向往的城市的年轻人,其实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作赌注。这是中国产业化进程中,产业工人所面临的生存艰辛;更是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如何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期望值更高而心理承受力更弱。父母过分的庇护,使他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批评,面对逆境又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轻率地选择了绝路。完善教育体系,让孩子们变得坚韧刚强,懂得生命的意义,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