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760字。

  《外国文学》
  一、名词解释
  1、湖畔派:这一派诗人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登上英国诗坛,他们是英国诗坛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是湖畔派三诗人,即华兹华斯、柯律勒治、罗伯特•骚赛。他们憎恶英国的资本主义城市现代工业文明,歌颂宗法制农村和田园风光,长期隐居在英格兰西北部昆布兰湖区,而得名“湖畔派”;他们思想保守,但艺术成就高,对浪漫主义产生极大影响。
  2、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艺术典型,拜伦在他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这个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最早出现于《东方叙事诗》中,他们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概括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及“神圣同盟”初期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主要有①反叛性,他们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②孤独性,他们都是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③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主要的叛逆者形象有《异教徒》中的异教徒、《海盗》中康拉德、《莱拉》中的莱拉、《柯林斯之围》中的阿尔普、《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3、东方故事诗(叙事诗):拜伦在1813年至1816年,创作出一组称为“东方故事诗”的传奇作品,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等。作品以东方为题材,充满浪漫情调,塑造了一批叛逆者形象、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作品中的中心人物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这是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矢忠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这些形象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式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4、感伤主义:感伤主义最初是在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文学中开始的,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念宗法社会,强调表现善良的不幸,在充满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起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在忍泪涟涟中表现美和崇尚。“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的诗歌领域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
  5、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当中针对古典主义所提出的美学原则。它强调美与丑的对照,黑暗与光明的共存等正反力量的对照比较。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成功的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世界是美丑共存的,文学将二者结合起来“人半是天仙,半是恶魔”。同时,这也是一种历史的文学观。
  6、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采用的一种艺术方法。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以表现其在不同阶段的性格发展,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其作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7、包法力主义:福楼拜在其作品《包法力夫人》中描写了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后来爱玛那种、想入非非的品性被被称为“包法力主义”,与爱玛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包法力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爱情理想、超越现实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污浊风气孕育而成的,福楼拜对此持谴责态度。
  8、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他们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是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