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阅读有关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时发现有些老师对传统的阅读模式“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此我感到很有兴趣,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阅读的目的和方法尤其重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专家们指正!<br>
那么何谓“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呢?“三阶段说”,即:第一阶段为积累性阅读阶段,主要在初一和初二年级进行知识积累的阅读训练。第二阶段为理解性阅读阶段,即在初三、高一进行以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熟练性阅读训练。第三阶段为评价性阅读阶段,即在高二、高三年级进行综合性、评价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四阶段说”,即:①认识性阅读:理解词句、观点的表面直接意义;②分析性阅读:层次、段落、文意、技法的分析;③评论性阅读:鉴别和欣赏;④创造性阅读:辩驳、触发创造愿望。<br>
有的老师就认为“三阶段说”基本反映了学生阅读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但忽略了学生个体由于先天与后天的不同条件所形成的能力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学生积累字词和知识的能力,把握字词句篇及思想内容的能力,形成思想性评价和艺术性评价的能力,发展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因而发展的水平也是因人而异。把初一到高三的阅读教学作这样截然的划分恐怕有违因材施教原则。大家都知道的韩寒就是一个典例。最近又有深圳两个读初中的女孩合作写了一本书引起哄动,也很说明问题。<br>
有的老师认为“四阶段说”虽然反映了阅读的一般过程应包含的各个环节,但要说整个阅读过程完全依照这个次序,那可不一定。从思维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以往的经验使同一个词在各人的词汇库里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深刻度和不同的宽度,再加上各人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的区别和知识积累的取向、范围大小的不同,这就使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文章的过程伴随有一个各不相同有自己鲜明个性特点的联想过程。也就是阅读过程各人的联想不同。在能力方面看,又有阅读的速度的区别。在个性方面看,主要是兴趣的作用,又有对文章不同的价值的取向,使不同的读者选取的重点不同,通俗地讲就是对同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各不相同。然而,这种“四阶段说”往往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用统一的阅读模式去寻找教师预先设定的有标准答案的东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的模式是因人而异的,教师更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训练学生,长期以往,会很容易造成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导致创新能力的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