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首 页
教者:秦皇岛市第八中学 杨再晨
课 题 白杨礼赞 课 型 新授 课 时 三课时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思想教育要点: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1.象征的手法。2.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韵律结构特点。
教法选择:反复朗读,加强感情朗读
教、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解题。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