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60字。

  活用教材  升格作文
  雪原踏步
  问题
  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内容无从下笔;材料枯竭陈旧;语言单调乏味,没有文采。有的同学临到考试抱着本《事例大全》突击狂背,而一拿到作文题目又发现没有一个材料能恰合文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有同学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或与课本关联不大,因而轻视课本,放弃课本。其实,学好课本至少能丰富我们作文的材料。活用课文中的材料,显示我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肯定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的。
  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课文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读小说,我们认识了孔乙己、祥林嫂、别里科夫……读散文,我们了解了朱自清、郁达夫、川端康成……读诗歌,我们看到了屈原、李白、杜甫……,看到了普希金、裴多斐、艾米利•狄金森……这些优秀的作家、优秀的作品就是我们的宝库。作家的经历、作家的精神世界、作家的理想追求……作品的背景、作品的内蕴、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佳句……这宝库里的宝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么,课本资源怎样运用于写作呢?
  一 、要学会使用课内事例
  1. 归纳整理式概述。围绕话题,对课内相关事例进行归纳整理,组合。如:《擦亮心灵的窗户》一文,援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事例:邹忌善于理性思考,不被妻、妾、客对自己感情亲密所蒙蔽,以己推人,将个人私事同齐国的国事联系起来,向齐王进谏,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称霸一方。之后,作者阐明感情的亲疏有时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蒙上一层虚假的面纱,使我们的眼睛模糊难辨真假;但只要我们能擦亮心灵的窗户,保持一颗理性的心,真理就会从迷雾中绽放光芒。
  这一段概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事例,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擦亮心灵的窗户”时的深邃思考。
  2.用自己的语言加工铺写课内事例
  围绕话题,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课内事例进行铺写,从中透出自己的见识。这种方式在议论文中使得引用更显自然,论证更加贴切。不是为堆积材料,凑足字数而引用事例,而是能恰到好处的说明观点;在记叙文中则能使材料“旧话题出新色彩”,形成新见解,新思路,好文章。如片段:
  波折——辉煌
  赭红色的险滩,直逼着浩荡东逝的江水。江边有这么一处,地方不大,但俯仰之间却有着伟大与渺小,亘古与瞬间的辩证。
  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曾经科场得意,仕途一帆风顺。但是,转眼间,一切都化为乌有。一场又一场的意外变故接踵而至。
  苏东坡没有倒下,他以自己的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一切,他以自己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于是,他用长江写下了永恒,他在赤壁写下了壮志,他对明月写下了思念,他于黄州记下了闲淡,他为沙洲写下了寂寞……洗去人生的铅华之后,才情贯长虹、忠义填骨髓的东坡,那淡泊的脸上写满了生命的静谧和无言的山水。他拨响生命的古筝,深情吟咏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虽然“身似不系之舟”,却难“心如已灰之木”。
  一颗豁达开阔的心,用无数意料之外的波折成就了情理之中的辉煌。
  该片段完全取材于教材,写得灵动智慧,思想深刻。
  二、 调动课内妙句
  1.引用。围绕话题,旁征博引经典诗词,营造丰厚的意蕴。如: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月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人人共享的天赐之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我们招之即来,尽可倾诉的知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游子思乡念亲的一杯苦茶。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又是我们参透历史,顿悟人生的一剂良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