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420个字。
课题:云南的歌会
第16 课第1 课时课型:阅读赏析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月日执行时间:2010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批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试着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课题:端午的鸭蛋
第17 课第1 课时课型:阅读赏析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月日执行时间:2010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