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浅谈语文教学的创新
                 乔玉霞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播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新《课标》中设定的三维目标中非常重视“过程与方法”,五领域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这一目标专列旨在倡导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的编排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大块做了些尝试。
首先,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进行浅层次的综合性学习。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例子”,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像《孔已己》、《范进中举》、《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教后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写作练习,进行口头交流,互助性学习,如《孔已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孔乙己和范进的异同》、《下课后》、《菲利普遇到一个很像于勒的人》。施教诗歌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被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感染着,着手去收集以“乡愁”为题材的诗。自选老师:或是师长,或是图书馆,或利用信息技术,将一首首浓浓的乡愁诗编辑整理,办成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学生对《皇帝的新装》、《扁鹊见蔡桓公》等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兴趣,可让他们在课下自编自演课本剧,进行文学再加工和创作。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可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丰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