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80个字。
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
大佛中学校 刘琳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善于创造性地点化前人的诗句和歌谣,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他的诗词影响深远,尤以《沁园春•雪》为最。这首词在1945年于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有10多种报刊发表了步韵唱和之作。当时的《新民报》晚刊编者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全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主题鲜明突出,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而这些,都有赖于文章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有魅力的,它的美通过语言表现在了形式、画面、声音的组合效果上,换句话说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构成,是通过情感、声韵、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这样的统一才使诗歌有了美学价值,以其形象、清晰的美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生活中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唯有文学作品兼具了这三种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无疑就充分体现了这三种美,所以,要领略这首诗的语言美,就不妨从它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说起。
一看:发现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建筑的美”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用空行的方式自然分出上下片。整体上给人对称、和谐、完整的感觉。
上片起首三句均四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冰封雪冻的壮阔景象,视觉效果整齐统一。第四句加一“望”字统领以下七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极写辽阔北国凝静中不失蓬勃生机的奇伟雄浑的景象。从第四到第九句均为四字对句,匀整对称,有一气呵成之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第十句七字,“欲与天公试比高”,由4而7,异峰突起,字数的变化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第十一、十二、十三各3字、5字、4字,从视觉上,呈现一种跳跃与灵动,恰与诗句要展现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的雪后美景相协调,作者的欣喜与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下阕起首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在文字建筑和视觉形象上形成了一个分界岭,自然过渡,使得整首诗的建筑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以下7句又由一“惜”字统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前6句又以四字对句,对历代帝王一一评说,有惋惜,有肯定,有遗憾,有褒奖,但第7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又由4而7,与前面的评说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表达出的却是对“一代天娇”只有“武功”,不懂“文治”的嘲讽之意了。最后三句“俱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