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题,约11790字。

  2011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3月份)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             。(屈原《离骚》)
  (2)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参考答案】(1)虽九死其犹未悔 (2)采菊东篱下 (3)俯察品类之盛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谁家新燕啄春泥 (6)濯清涟而不妖
  (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管仲论
  苏 洵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
  2、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诸侯,攘戎狄         攘:排斥、打击
  B.讫简公,齐无宁岁。      讫:终了,完成
  C.一乱涂地,无惑也!      惑:疑惑,疑问
  D.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固:本来
  【参考答案】(3分)选B。(讫,通“迄”,至,到。)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说“管仲死而齐国乱”的原因是与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代”有关的一组是( )
  ①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②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③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④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⑤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⑥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④
  【参考答案】(3分)选B。(①是说管仲死后,齐国内乱。②是说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⑥是说管仲在他的书里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等的的短处。跟他有没有“荐贤”无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批评管仲临死之前未能向齐桓公荐举贤能之士以自代,以致死后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包围,使齐国陷入混乱,无法再称霸诸侯。
  B.作者还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老成人”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以史蝤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明。
  C.历史上的管仲一向被当做贤臣的典范,本文却大做“翻案文章”,但言之有理,道前人所未道,以敏锐的眼光,委婉的语言,揭示了治理国家中重要一环——推荐贤人的问题。
  D.全文逻辑严密,有论有据,析理精细,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3分)选C。(“委婉的语言”错,应该是“犀利的文笔”。)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3分)
  【参考答案】那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来,使桓公能够重用这三个人的,正是管仲啊。(赋分点:“顾”“得”“者……也”)  (3分)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3分)
  【参考答案】如果他乘着齐桓公的问话,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赋分点:“因”“举”“则”)(3分)
  【参考译文】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各国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受到重用。桓公死于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就于成就之日,而是必定有其成就的原由;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形成的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和兴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他们固然是祸乱国家的人,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啊。有舜这样的贤臣然后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仲尼这样的圣人然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人,正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他谁能接替他为相。在这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答复,但他的话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没有人情,不能亲近他们而已。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真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也应该知道桓公的为人了吧!桓公耳朵离不开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如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