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青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称和前后照应的结构安排。
2.从理解作品构思、意境、语言入手,初步学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3.学会诵读抒情散文,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从理解作品构思、意境、语言入手,初步学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2.理解两个“春深似海”的不同含义。
实验器材: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描述第六册语文书封面青岛海滨的照片中内容,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以“五月的青岛美就美在……”句式说一句话,省略号处要求填入定语+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如果学生程度不好,可分两步回答,先回答描写对象,再各用一词概括它们的特点。),讨论第3节中两个“春深似海”的含义。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春深似海”。
⑵通过分析第二个“浪漾”的作用,理解第二个“春深似海”。
明确:a.共同点:借用海来比拟春色。
b.不同点:①引用成语,着重说明海和路旁的绿叶一样的颜色,突出绿的广阔无限。
②直接描写,说明春意如海浓,突出春意的深浓。
2.概括文章描绘的两幅画,一幅是风景画(1-3节),一幅是风俗画(4-6节)。
3.理解最后一句所蕴含的作者复杂感情。
a.问:第六节除了写生意人,还写了什么?(避暑的外国 与各处的阔人。)
b.简介文章的写作时间(1937.6.),时代背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前夕)。
c.从时代背景到青岛特定的时空节气分析体会这种美景显得太短暂,给人太匆匆,从而理解“且”、“尽量”的含义。
(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受外侮入侵的悲愤之情,因此,这篇文章既是一首赞歌,又是一首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