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40字。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习设想】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教师相机补充。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背景音乐)
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怀念亲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和亲朋好友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可是一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的名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指导诵读
1、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2、学生自由朗读,把握诗歌总体感情——悲伤、忧愁。思考各联朗读的区别。
3、朗读提示(投影):律诗音律优美,节奏鲜明,表意细腻,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感情。首联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木”“江”延长音调,以示绵绵不绝;颈联“悲”“常”“病”“独”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味道。
三、赏析文本
1、全诗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提示: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生齐读首联、颔联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提示: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两句集中写了八景,语言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