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6340个字。

  九年级语文教案
  (下册)

  高峰九年制学校一零五班
  •苏安成•
  2011年二月

  第一单元
  1、《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方法: 讲读法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2、《石缝间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2、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布局的匠心。
  3、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结构,找到作者行文的思路。
  2、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性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
  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生命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赞美:赞美生命的尊严、生命的美好、生命的辉煌……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所有的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是异常艰难的,而能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2、欣赏歌曲《小草》(板书)
  小草,多么柔弱,多么渺小,然而正如歌中所唱的,“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在它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
  二、字词检查
  潸(shān)然泪下困厄(è)春绿秋黄吮(shǔn)吸
  扼(è)制犀(xī)利盘根错节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
  林希,1935年生于天津,原名侯红鹅,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在《河北文学》首发小说,曾任《新港》杂志社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至今。其诗集《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新诗奖及1983-1984年度天津鲁迅文学特别奖。
  主要作品:《五先生》、《丑末寅初》、《小的儿》、《车夫贾二》等。
  3、《废墟的召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知识、情感)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能力)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情感)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能力+情感)
  二、教学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方法:品析、研读结合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生字词:
  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
  2、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一、情境导入:
  1、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2、(没有条件的可以由废墟的认识引入)废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废墟的映像?(9。11世贸大楼的废墟;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