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60字。
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第一课时(总34课时)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8课。
二、设计思想:
本课属古代议论性散文。对于这类文言文,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另外还要通过指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能力目标:朗读文章,突破语言障碍,形成语感,初步读通文章。
3.情感目标:从孟子的成长过程获得一些启示。(成长与环境)
四、教学重点: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订正一些常见错误。(纠正学生预习时的误读)
五、教学难点:1.试理解文章,并当堂背诵。
六、教法选择: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
七、学法指导:朗读-体会-背诵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试背诵孟子的名句、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孟子的典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典故成语如:孟母择邻、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挺身而出、舍我其谁)
㈡作者及背景
1.作者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童年时代: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青年时代: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成年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