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8190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它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编写教材和指导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国家制定教学大纲的目的,就是规定我国大多数公民在受教育水平上要达到的最低限度和基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历了七次比较大的变迁,通过这些变迁,不仅可以了解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曲折历程,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第一次变迁始于1950年,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次变迁首次确立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新中国成立前,中小学语文学科分别称为“国文”和“国语”。无论从民族语言政策着眼,还是从学科内涵考虑,“国语”、“国文”的旧名称都不能准确地揭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来得及灼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6月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名义写的两个《编辑大意》,这实际上起到了语文教学大纲的作用。在《编辑大意》中首次提出“语文”这个新名称,并对“语文”的内涵及语文教学的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规定。《编辑大意》对“语文”是这样界定的:“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回顾这一科学名称改变的往事时,对“语文”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编辑大意》对语文教学的任务作了这样的规定:“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这次变迁的意义在于:一是创建了新的“语文”学科,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从此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语文”教育的新时代;二是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主张听说读写并重,对于纠正传统语文教育中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编辑大意》中存在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左”倾思想,削弱了语文学科的功能,陷入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的误区。
第二次变迁始于1956年,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已进入了新的探索阶段。
这次变迁实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为了克服语言、文学混合所产生的弊端,教育部于1956年11月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套大纲对初、高中汉语、文学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以高中文学教学大纲为例,关于高中文学教学的任务,大纲提出了教养和教育两个方面的任务。高级中学文学的教养任务是:(1)指导学生依据文学史的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指导学生学习外国的某些重要作家的作品;(2)指导学生学习经典性的文学论文,结合所有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一些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结合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3)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和文学论文的时候,指导学生熟悉文学作品的语言,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文学史各主要阶段的作品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学习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明确地描述客观事物和表达比较复杂细致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著作的初步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巩固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扩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高级中学文学的教育任务是:在初级中学的基础上继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精神,爱护公共财物和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学的感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热烈的爱憎感情。关于高中文学教学的内容,大纲指出: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中国文学作品(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和结合作品讲授的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有外国文学作品;有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文学作品包括各种体裁,有诗歌、小说和戏剧,有各种形式的散文:书信、游记、传记、随笔、杂文和富有文学风趣的论文等。
根据这套大纲共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和高中文学三套课本。初中第一、二册按思想内容编排;第三、四册按文学史编排;第五、六册按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编排。高中文学教材第一至四册编选从诗经至“五四”以来的作品;第五、六册选外国文学作品。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教育部还拟定了《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案)》。方案指出:“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特别是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着中学的文学和汉语教学:(1)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的能力;(2)继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3)巩固并提高学生在文学课和汉语课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方案还具体规定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各年级作为教学的内容,并说明了关于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解的方法。从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不仅开拓了学生知识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而且促进了语文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改革的实验中,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在如何结合文学作品进行思想教育,如何进行长文短教,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全面推开以后,由于大纲、教材本身的缺陷和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大纲、教材的要求等方面,逐步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文学课本分量太重、难度太大;对字、词、句等语言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术语概念较多,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文学教学、汉语教学和作文教学不能做到有机结合等。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从1955年秋季开始试教,1956年秋季在全国全面实施,到1958年该实验停止,前后不到三年时间,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但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次变迁始于1963年,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思潮泛滥全国,语文教育也未能幸免。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强调“突出政治”、“联系实际”,排斥名家名篇,代之以简单化的标语口号作品。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质量出现严重下降的现实,语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1961年后,语文教育界明确指出了“加强双基”的口号,1963年,张志公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说”,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思想交流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1963年5月,教育部在这场大讨论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