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学生阅读广博初探(第一阶段课题论文)
上高二中   熊红东
       (本文获2004年江西省教师论文竞赛二等奖)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实验思考内容
1、课外阅读现状
初期(2002.9):在接任的高二7、11班共136人中,抽样调查50名男女(各半)学生,有56.7%的人一年时间里只读过1-- 5本课外书,读过6 --10本的有10人,占33.3%,读过10本以上的只有2人。在课外书中大多是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或地摊凶杀警杂志。学生感到作文不知如何下笔,学习枯燥乏味,人生也没什么意义。——学生知识面窄,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会使人丧失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2、实验内容
实验班级:高二7、11班,选定50人
实验材料:高中第1—4册课本、读本,2002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的课外读物若干。
时间安排:2002.9——2003.6为第一研究阶段。拟定每周一节读书课,2002.11和2003.5(两次)开展读书活动。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
究其中学生语文阅读面窄、品位不高之原因,根源还在高考“指挥棒”和语文教学课堂。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深受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偏重知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学生课外阅读面窄,涉猎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发达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生。如此现状,何求“广”“博”,更何谈学生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其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1]。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效率呢?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习得(acquisition)的[2]。”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可见,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而阅读正是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言材料的最好途径。
教育部200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表达了这种共识:“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应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可见阅读教学的突出地位及重要性。然而,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